典當行無論歸誰監管,出路其實就只有一條!
時間:2022-05-26 16:05:53 來源:搜狐網 作者:網絡轉載
恰逢新中國典當恢復三十年,終于迎來了行業輪回,典當行業將劃歸金融辦監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融資租賃、保理、典當等類金融牌照或將劃給銀監會監管,地方由各地金融辦監管。改革后的監管模式與小貸、P2P網貸等類似,由銀監業務指導,具體是金融辦來監管。
01
典當行業30年,主管多次輪換
1987年12月,“成都市華茂典當服務商行”在成都正式掛牌營業,成為當時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典當行。
成都市華茂典當服務商行,是經成都市體改委批準成立的,隨后多年,全國典當行業均由體改委主管,一直到1993年。
1993年,人民銀行下發通知,把一直屬于體改委主管的典當行納入人民銀行監管體系,明令任何部門不得擅自批設典當行,典當行被定性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從此披上了“金衣”。
1996 年,典當行業主管部門由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經貿委轉變為現在的商務部, 而典當行業的屬性也經歷了由金融機構到特殊的工商企業即非金融機構的轉變。
2000年,典當行劃歸經貿委主管。2001年8月,國家經貿委正式對外公布《典當行管理辦法》,擴大了典當行的經營范圍,房產、股票等“經營禁區”漸次開放。
2005年,典當行劃歸商務部、公安部,同年4月1日,兩部委聯合公布《典當行管理辦法》(該辦法沿用至今)并從即日起施行,典當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可以說,監管部門的變化,有著特定的時代印記,尤其是在特定的時期金融監管的需要,但是在這種頻繁的監管部門輪換之中,也能看出,有關部門對典當行業的定位較為模糊,甚至有些主管領導干部自身對典當行業認識不清,這也使得行業一直游走于邊緣階段。雖然進入21世紀,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典當行業也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但是,作為一種古老而又傳統的金融形態,其發展的速度,遠遠未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效益上,均未達到其應該達到的水平。
02
典當行業發展遭遇瓶頸
21世紀經濟報道中提到:
典當行業則面臨資產總額和利潤下滑的困境。
根據商務部全國典當行業監管信息系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典當行業資產總額和典當總額有所下降,盈利水平下滑嚴重,企業經營風險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具體為,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典當企業8280家,企業資產總額1646.4億元,同比降低2.1%;凈利潤10.1億元,同比降低60.2%。
商務部稱,典當企業主要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經營,風險傳導性較低,典當企業從銀行融資難度仍然較大。截至2016年12月底,全行業銀行貸款余額37.7億元,同比下降13.7%,占典當企業資產總額的2.3%,仍處于較低水平。典當行業逾期貸款余額122.5億元,貸款逾期率為12.8%,較上年同期下降0.8個百分點。
從實際情況來看,典當行業企業的經營情況,比統計數字看上去更加嚴重,筆者去年就曾撰文,解讀當時典當行業的經營情況,今天,我們從典當從業人員上來看看:
2011年6月底,全國典當行5238家,分支機構535家,從業人員4萬人。
2012年6月底,全國共有典當企業6078家,從業人員4.8萬人
2013年5月底,全國共有典當企業6833家,從業人數5.3萬人。
2015年12月底,全國共有典當行8050家,分支機構928家,從業人員6.3萬人。
2016年6月底,全國共有典當行8357家,分支機構946家,從業人員5.5萬人。
2017年7月底,全國共有典當企業8465家,分支機構951家,從業人員4.8萬人。
根據商務部公開數據,2017年3月份,從業人員5萬人,5月份為4.9萬人,7月份4.8萬人。
從上述數據來看,近6年來,典當行業雖然數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從業人員數量卻在2015年底達到頂峰后,急速下降,全行業從業人員已經接近2012年6月份的水平,但典當行的數量卻比那時候增加約2400家(不含分支機構的增加)。這就表明要么現在很多典當行沒有營業,要么典當行業務縮減壓縮人員。
最近一年來,在筆者典當同行微信群里,有很多曾經在典當行業非?;钴S的人員,都紛紛改行了,而追問其原因,大多是沒業務可做,或者老板不想干了,過去在街邊看到紅火的典當行鋪面,有許多也關門歇業了。在與多個地區行業協會人員交流時,大多表示,至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典當行基本不開展新業務了。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對于很多典當行來說,其實不是瓶頸那么簡單,困境要比數字反應的嚴重得多。
03
行業發展,創新轉型不可少
筆者在2個多月前,曾就典當行業主管部門變化的問題發過朋友圈,有人質疑,也有人觀望,也有同行探討此舉對典當行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在探討銀監會監管對典當行業影響之前,我們來看一下,同樣歸各地金融辦監管的小貸行業的發展情況。
數據來源:人民銀行,同話財經制圖
小貸行業與典當在實際業務中多有雷同,都是從事短期、小額貸款業務,在經營發展中,近年來所面臨的行業發展困境也差別不大,從上圖數據上能看出來,小貸行業也是在經歷了幾年的快速發展后,進入低速發展,逐步呈下滑趨勢。
但是細心的朋友一定能看出來,在今年6月份,小額貸款行業的在貸余額數字達到的歷史頂峰,而該峰值的上一輪出現是在2014年。
從地區上來看,貸款余額排名前三分別是重慶、江蘇、廣東,重慶市1217.4億元,在全國占比12.67%;江蘇省942.8億元,在全國占比9.81%;廣東省839.4億元,在全國占比8.74%。余額增加最多的前兩名分別是:重慶市,增加291.4億元;廣東省,增加187.8億元。筆者在經過研究后發現,重慶、廣東為何能在小額貸款公司全行業(全國只有12個地區余額增長)絕大部分在下降的時候,逆勢增長呢,這與行業創新發展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單從一點看,近年來,互聯網小貸的發展,將傳統小貸行業有效的與互聯網對接起來,通過業務場景設置、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從業務流程、風險控制、互聯網獲客、貸后監控等多個角度對小貸行業進行了革新式的重塑。在梳理了全國互聯網小貸公司發展情況后,筆者發現,重慶、江蘇、廣東互聯網小貸的企業數量在全國前列,而相關政策也較為積極開放。
互聯網小貸是小貸行業的一個創新,是傳統小貸行業與互聯網新技術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從目前實踐的情況來看,很多企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那么,回頭來看典當行業,劃歸金融辦監管以后,很多人擔心金融辦的管理會過于嚴格,會使得典當行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換個角度來說,小貸公司歸金融辦嚴格監管了十來年,不也是一直在穩步發展么?嚴格的行業監管,其實是行業規范與持續發展的基礎。
當然,典當、租賃、保理等行業劃歸銀監部門后,具體如何監管,如何實施,目前尚未明確,筆者不做胡亂猜測。
一個行業的發展,最終都需要落實到每一家成員企業上,而行業的創新發展,靠的也是每一個成員的主動積極作為,單純的去依賴監管、依靠主管部門,一定是不可取的,當然了,主管部門的允許與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話說,商務部不也曾經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引導和支持典當行做好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通知》,也鼓勵典當行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開展典當業務,很多地方也出臺了類似的相關鼓勵和扶持政策,卻沒出現互聯網典當呢?。
當然,創新不是說說那么簡單,知易行難。但是典當行業的發展,需要有勇于吃螃蟹的企業出現。
04
典當可以離互聯網更近一點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很多過去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都在逐漸變成現實,劉強東都坐著無人駕駛汽車上了京五環,從無人超市、無人餐廳到無人機送快遞,許多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就能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關于典當如何與互聯網對接與融合,筆者曾專門就互聯網典當撰寫過相關文章,也曾與業內多位專家人士探討,但大多都認為典當行業自身的局限性、行業規則的不明確,使得創新受阻,然而,筆者認為,將這種行業發展的問題一味的歸咎于監管,也是不負責任的。
典當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從業務層面來說,主要是找不到合適的業務,而這是因為沒有清晰的定位造成的,對于有些想做的業務不敢做,常常處于想做的業務別人不找你,找上門的業務不感興趣,就這么尷尬的找不到合適的業務。這方面,需要對自身能力和水平、所使用工具的合理性有比較清楚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分析市場,尋找業務場景,找到合適的客戶群體,進行定向的金融產品設計,這一點可以參考網絡小貸的相關業務模式,目前全國十幾個地方對互聯網小貸的注冊成立,基本都要求有明確的業務場景。
從風控角度來說,很多典當行希望從事低風險業務,但又想要高收益,難以找到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點。這一點,需要合理的借助相關工具,有效的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能從前端獲客、中端風控,到后端實時監控,有效的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從貸后管理角度來看,許多業務出現風險甚至損失,很多都是因為貸后監管不夠及時,往往獲知到風險時,就已經晚了,若能較早的獲知企業經營中出現的變化,通過大數據手段,分析與獲知企業的異常信息,就能較早的關注和發現潛在風險,即可快速采取相應的措施,快速清收,及時止損。
|